星空体育平台大众旅游记者王军 摆在面前的是一本诗画交融、山水相映、构思奇妙的书,或许是自己孤陋寡闻星空体育星空体育,近日有幸拜读了山东省旅业协会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所著中国第一部集旅游、诗词、书法、摄影为一炉的作品集,令人耳目一新,顿感心旷神怡。神奇的景色,隽秀的文字,壮美的豪情,大大震撼了我。仔细拜读,那清新、秀丽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仿佛一幅齐鲁的山水画轴依次徐徐展开,伴随着的是豪迈抒情、抑扬顿挫的咏哦之声;光影的交错、线条的纵横、心灵的呢喃、友情的醇厚,莫不撞人心怀,韵味隽永,陶醉其中,乐游忘返,使人由衷发出深情的感叹:我爱我家——壮美豪放的山东半岛,风韵流淌的齐鲁大地。
《山水平仄》(齐鲁卷)作为国内第一部以旅游为题材,融格律诗词、摄影、书法为一体的开拓之作,收录了作者近30年从事旅游工作中所吟咏山东大地的山水诗词396首、书法作品60幅、摄影佳作460幅;时间跨度从1983年到2006年,地域范围则涵盖了山东省17市地,外加特别篇,共计18篇。可谓琳琅满目、赏心阅目、美不胜收。仔细拜读下来,感觉此书有四大特点:
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投身于旅游战线年来,足迹遍至齐鲁大地、山林泉谷、丽川秀湖、乡村海滨,粗犷壮丽的山水之间留下了洒满汗水的串串脚印,俯仰之际过眼了春秋代序的风雨云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旅游业所发生的天翻覆地的巨大变化。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山东旅游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外事接待型到经济产业型的深刻转变、发展壮大,与山东各地的山川地理、人文掌故、民俗风情、地域文化、时代变迁融为一体,用艺术的形式创作成为一首首情深意切、音律优美的格律诗词;用算不上昂贵的镜头留下了一幅幅光与影交错、情与景交融的美丽画卷;用中国文化最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在线条的抑扬顿挫、虚实黑白中展现了齐鲁人的豪放爽朗以及半岛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山东17个市地的篇首语中,作者笔蘸深情地概括了每个城市的旅游资源特点、风土人情,介绍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并抒发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使读者充分领略到了作者那颗火热滚烫的心和那欲将喷薄而出的理想激情,以及对家乡土地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如《临沂篇》中写道:“临沂是我可爱的家乡,临沂河山秀丽、风景优美,我拥抱临沂、热爱临沂,并祝愿临沂明天更美好!”在《泰安篇》中写道:“泰山之秀、泰山之美,用多少诗词和文章也难以写尽,一句话:人一生如果没有到泰山,那真算得上终生遗憾了。朋友,登泰山吧!”读来无不催人感奋,倍受鼓舞。全书在最后专列了一章《特别篇》,深情回忆了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韩克华先生、山东省委书记李子超同志、美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心系山东旅游,关心指导山东旅游发展的点点滴滴,使读者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山东旅游业开创发展的曲折艰难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喜悦与欣慰。如今斯人已去,细读诗词文字,观摩照片中的音容笑貌,依稀感受到当年那个条件虽艰苦,心肠却火热的年代,使人莫不触景生情、缅怀千倍。
作者是位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沂蒙山人,对齐鲁的壮丽山水、风土人情倾注了爱的深情、意的深厚,常常是无以言表,难以自抑,只能用中国传统格律诗词的文学表现形式,经过几番寒暑的披衣吟哦、删增与提炼加工,依依诵咏表达之。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在格律诗的写作上颇下了一翻工夫。尝言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尤为推崇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诗文词赋中的伟格气象和胸襟雅度。诗作中力求上追古典唐风宋韵,下采民间俚语谚句。风格上以豪放抒情见长,又不失严谨秀丽、幽默俏皮,间或在翻唱名家名句之中,又独出心裁,另辟新意,常有神采之笔,叫人莫不击节叹赏。在写作题材上,既有对古今人物的咏叹,又有对景物的描写,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又有对游人观感的赞叹,皆惟妙惟肖、十分感人。主要包括:
不动声色、冷静描写景物景色的篇章。如《初春再探黄河二首》中的其一:“沉睡黄河醉眼开,冰凌霹雳倒山排。巨龙身纵甲鳞跃,为报春风半夜来。”作者描写初春时节黄河冰凌逐渐破冰乍开的惯常情景,但却用了“醉眼开”、“倒山排”、“甲鳞跃”等形容的词语,既形象生动传神,又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读后难忘。尤其最后一句“为报春风半夜来”,可为本诗的传神之笔,或叫做诗眼,将大自然中黄河的自然化冰现象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了在排山倒海的伟岸气势下面,又展示了其羞涩、腼腆、善解人意的柔情一面,令人得到莫大的美感和审美享受,令人拍案叫绝。又如《七绝·再上青云山二首》中的其一:“前年曾上青云顶,秃兀穷山乱石丛。筚路衰衣随日去,桃花满峪笑春风。”廖廖四句,形象生动,画面感强烈,写出了青云山通过旅游开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虽然未实写人物,但使读者能够在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到青云山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由此带来的旅游业发展的美好春天。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篇章。如《七绝·参观济南趵突泉李清照纪念堂三首》中的其一:“清波脉脉照长廊,才女魂归纪念堂。国恨家愁集一处,浓云薄雾挂诗墙。”诗中描写游客伫立在漱玉泉边,但见清泉汩汩流过,千百年来默默映照此长廊,女诗人在离乱之间写下的那些寄托国恨家愁的诗文,像浓云薄雾一般缠绕在游客的心头,难以排遣,令人扼腕。其二是描写李清照的才情和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报负和远大志向的文字:“当年曾住溪亭旁,漱玉池边记戚凉。休道女流无壮志,常思铁马过长江。”诗中描写目睹当年的小溪、亭台、泉池,仿佛都娓娓诉说着如烟的往事和人世的戚凉。继而诗的思绪猛然一跃,作者拍案而起,谁说自古女人无壮志,李清照那常思铁马过长江,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英雄情怀,真叫多少七尺男儿感慨敬佩千百年。作者由景至情,即景融情,借景物的描写引发出历史的慨叹和对人格襟怀的赞赏,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可谓千古知音今觅得,曾寄豪情伤才女。
描写人物、怀念友情的篇章。如《永记斯人》篇中对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韩克华同志关心山东旅游,为山东旅游奔走呼号,多次风尘仆仆踏上齐鲁大地视察指导山东旅游工作的感人事迹。其一:“韩公寒舍够寒碜,五十年来风雨侵。家俱常修珍敝帚,思维求变倡全新。”描写了作者到韩老家中汇报工作时所见到的简陋情景:家俱都是50年代的旧物,修了又修,继续使用;楼房是外交部50年代初的老楼,墙皮都已雨侵脱落。韩老虽居陋室,不追求享受,但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却思想解放,工作勤奋,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两相对比,莫不使人受到极深的教育。其三:“山东大地君行遍,天下风光纵览观。万卷千山无倦悔,斯人远去又身边。”描写了韩老走遍齐鲁山水,视察工作不畏辛劳的风采,最后一句则写出了韩老虽然已去,但精神永驻,创造的光辉业绩永存人民心中的感慨和缅怀之情。又如《回忆李子超同志主管山东旅游工作片断》中的其二:“布新岂止限温饱,李杜囊羞攀至高。瞄准时机大发展,庙前使点小花招。”第三句虽有点直白,最后一句又显露些俏皮,但幽默中描写了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山东旅游业起步阶段的艰难,时任省委书记的李子超同志高瞻远瞩、心系旅游,不仅想办法争取上边的支持,推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还要具备高超的艺术,变通解决当时面临的一些棘手问题,可以说为山东旅游业的起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作者每当回忆起与李老在一起时的情景总不能忘怀,特赋七绝八首以表怀念之情,读来也令读者动容、感慨系之。
作者诗词中的语言虽然流畅、俏皮,富有激情和幽默感,但并不是随意吟出的顺口流、打油诗。相反作者再三强调不依格律,不讲平仄,就不能创作出好的格律诗词。为此作者对自己的诗词写作要求甚严,在写旅游、描景观、抒豪情、发感慨的同时,做到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严格按照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来写作,同时又不死板僵化,不以词害义,不因声损情。使读者读来感觉既有诗词的典雅韵味,又具有现代的景色和时代审美气象,同时由此也展现出了作者的宽阔胸襟和人文情怀。如《七律·游西霞口二首》其一:“轻车乍到西霞口,满目风光不胜收。四海船帆来往过,五洲游客去还留。林间鹿麝时腾跃,榭下鸥鸿每唱啾。最爱湖边芳草地,真禽假兽共沙丘。”其中的颔联以“四海船帆”对“五洲游客”,“来往过”对“去还留”十分熨贴,颈联的“林间鹿麝”与“榭下鸥鸿”、“时腾跃”与“每唱啾”都对仗工整,诗律严谨又不失典雅冲和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作者的律诗工夫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再比如《七律·游黑虎泉二首》其二中的颈联“一池碧水飘愁去,十里红花伴兴游。”一个“飘”字,一个“伴”字,把眼见景物给游客带来的细微心绪暄染得淋漓尽致,心怡神得,如沐春风。
诗词写作仅恪守格律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推崇的美学意蕴。中国传统山水诗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断雁啼鸦、寒塘蝉影、霜关落木、孤舟月影等深得荒寂况味的意境美,虽然感人动怀,但总觉得有些消沉冷寂,而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在保持原有诗境的前提下,更多地显现了开阔爽朗、乐观向上、奋力前行、永不止步的意境美,使人耳目一新,顿有别开生面、生机盎然、振奋鼓舞之感受。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奠基于汉字的造型基础之上,通过线条挥洒的丰富多彩,跌宕多姿,显示出美妙起伏的韵律和黑白相间的虚实,不但曲折地联结着自然万象的美,而且为书法家的情感驰骋和笔墨技巧创造了无比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是造型美和抒情美的完美结合。作者自幼喜爱书法艺术,几十年临池从未辍笔,书法作品泱泱大观。其行草风格追求线条流畅、潇洒、飘逸,并存“二王”遗风;其隶书风格追求行笔自如,古朴、典雅,多有“曹全”风韵;其楷书风格追求雄浑遒劲,尤显“颜欧”笔意。如隶书“宁静致远”立轴,笔墨沉着,疏朗祥和,书卷气浓郁,而又给人以静的意境美,做到了线条中见性情、谋篇中出意境,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又比如楷书《节录诸遂良倪宽赞贴》,全篇清秀工整,字字珠矶,颇得诸遂良笔意,顿觉书卷典雅之气,让人手不忍释卷。再比如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笔画之间,墨迹所至,俱书圣笔意,交待非常清楚,颇得王羲之书法遗韵。临米芾《多景楼》也妙在神似与形似之间,使人感叹作者的深厚功力。
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书法家的人格品性、胸襟气度,古人有“字如其人”之说,同时也反映着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之定论。细观作者的书法作品,笔墨神韵,意态天然,字的流动,行的排列,行云流水,前后照应;篇章结构严谨,气韵灵动沉郁,笔意贯通,神采豪宕,与诗词的性情意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美,体现了山东人质朴浑厚、豪迈大气的气概特征,展示了齐鲁地域文化儒雅敦厚的深厚底蕴。
中国传统艺术观念里“画”与“诗”是风景的代名词,山水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抒情的诗词。苏轼称赞王维的诗与画时说:“观摩诘之诗,诗中亦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人又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奏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可见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了。作者艺术上的创新和贡献还在于以格律诗词吟咏齐鲁山水的基础上,同时用镜头记录了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幅幅摄影作品尤如一条条山水画轴,依然排列成一座长长的山水画廊,为读者在视觉上提供了美的享受,诗词与摄影依据各自优势特征互为补充,诗画融合,从而达到了诗画相通的艺术境界。如《美丽的黄河入海口》一幅,画面上呈现出一片天苍苍、野茫茫的宽广视野,一条大河蜿蜒流向大海不复回头,那种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意识、天人合一的苍茫意境,让人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宇宙里那种雄浑壮丽的神秘境界。再比如《天佛晚霞》中,则把西天晚霞映衬下巨大无比的睡佛表现得如此雍容安祥,慈悲为怀,使人真切感受到大千世界佛祖真善美的慧根。还有那些表现山东各地风采的景点照片,奔走山东大地旅游界老领导的工作身姿,以及老区人民那质朴勤劳的身影。从中读者看到了充满灵气的山谷、如诗似画的桃花梨枝、绿翠茵茵的田野春苗、叮咚作响的潺潺溪流,以及白云山林深处的寒舍,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绝妙风光画卷一一展示开来,使读者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作者在摄影作品中,在注重画面结构形式美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注入,包括《齐长城锦阳关雄姿》逆光中斜角插入的山花秋叶,寓意了刀光剑影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对和平生活生生不息的自然追求;《枣庄青檀寺》中放大了青檀树在土瘦岩坚的恶劣环境下仍然顽强生长的精神韧劲;《台儿庄运河落日》则通过映着夕阳水面上航运的长长拖船,引领读者视线远眺远方深秋与初冬景色交融的旷野水域,由近及远,由具像到意境,幻影与实体映衬,空灵与物象结合,让人莫不感慨生命的绚烂与宇宙的无限。虽说是画面中呈现的满是光与影的冲击,但游目骋怀,烟波浩淼,在畅然的自然风光中,无不使人领悟到生命人格的力量和精神情感的价值,在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深刻的精神体验与审美超越的伸张,颇具励志生命与人文关怀的灵性指引。
《山水平仄》作为中国第一部融旅游、诗词、书法、摄影为一炉的开拓著作,在使读者领略到了齐鲁大地自然景色美和人文艺术美的同时,也一同了解了山东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历程。如果读者深为本书所感染的话,那么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会畅游齐鲁大地,徜徉在山水圣人之间,漫步于黄金海岸之畔,行吟于美丽的湖泉田野中,把山东半岛的奇山神水、圣人丽景,生命的顿悟感受,心灵的呢喃妙语,精神的惊喜感动,带给世界上所有热爱旅游的人们。( 作者:王志东 )